康德的思想主张主要在以下几点上:1、哲学方面;2、政治方面;3、宗教方面;4、伦理学方面。
1、哲学方面:
康德“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
2、政治方面: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3、宗教方面: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4、伦理学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将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入门可以吗?康德固然是好,历史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康德并不是适合入门哲学的教材。
既然作为入门,我认为要考虑能培养哲学兴趣的同时,要为以后的哲学学习打基础。
首先,建议要梳理出西方哲学的时间脉络,思想流派,清楚地了解到各个哲学家的相互批判,和思想进步,这样也才能更深入全面的学习西方哲学。
其次,我认为康德的著作非常深入,如果不了解之前的哲学,就不能知道之前的哲学家给康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也就很难理解康德是怎么构建自己哲学的过程,一味的学习会非常枯燥,容易丧失兴趣。
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对哲学主要的下属分支有大概了解,可以先看一看《西方哲学史》,大致了解之后再按部就班的从古希腊开始,慢慢学习的同时,培养阅读兴趣,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深入学习康德的哲学。
康德哲学思想?康德哲学思想是: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具有怎样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首,可想:人类初始或人生之初,除了本性以外,最先感悟到的就是白天与黑夜之阴阳。也就是说,主观之人类所感悟到的客观文明之文化都是以起端的阴阳而展开。所以我们老祖先发明了阴阳之象的“太极"之符号,那可说是作为老祖先初始文明之宝库。经过初始历代祖先文明的不断积淀与收藏,可说是前秦时期社会儒学文明之结晶。随着历史进程进入春秋时代,社会关系矛盾激化,社会文明难从承受思想之发展,有些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许多儒学先驱们为忧国忧民而纷纷发表各自主张。故而产生了百花齐放之文明,其时老子审视天下万物运行造化之规律,纵观历史之毖端,从主观唯物观点,独特之智慧深悟并编写了《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明确道神为万物之源为信仰,以道造化天下万物而成法“道法自然"为宗旨,阐明人生之道的主观思想与理解客观之自然道法,并以其为用的“天人”关系的宇宙观。同时又以“道法自然″之观点,充分认识到灵性之人类必以道法而修德、以道法而规范的人道法制治理的世界观。
康德,黑格尔的德国哲学是如何导向纳粹主义的?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导向了纳粹主义?
不知道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康德哲学,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导致了马克思哲学的产生——这是西方包括东方哲学和思想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内行人”,认为康德、黑格尔哲学和纳粹和希特勒有关系。
如果说,有关系的话,是叔本华和尼采,这俩人的哲学,是希特勒和纳粹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还有谁有关系的话,或许还有拜伦和卢梭。这里说“或许”,是很难断定希特勒包括戈贝尔等人是否认真读过这两个人的著作。
这个话题,不是几千字的文章可以讲清楚的,这里只能择其要者概略地说说。
关于康德。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个相当边远的省份,这个地方现在叫加里宁格勒,属于俄罗斯。
康德一生都生活在这个地方,从未出过远门儿。年轻的时候在这里上学,后来又在柯尼斯堡大学教书。
用现在的话说,康德就纯属于一“书呆子”。
他年轻的时候,热衷于科学,写了不少相关的著作,最著名的,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其中提出了星云假说,比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的类似理论早了40年。
但是后来,康德转向了哲学研究。之所以如此,用他的话说,是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唤醒”。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哲学的鼻祖。他第一个把知识何以可靠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界限在哪里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来思考。从笛卡尔之后。这样的问题,几乎成为欧洲所有哲学家所围绕解决的核心问题。
但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分成了两个主要“支系”——经验主义哲学和唯理主义哲学。这两个“支系”,都来自笛卡尔。
休谟的哲学,一般被认为属于经验主义“支系”。但他又是一个“反叛者”——他从对方法的质疑入手,认为“归纳”和“因果”都值得怀疑——那么,由“归纳”和“因果”得到的知识都是可靠的吗?
“唤醒”康德的,正是休谟的怀疑论。
康德认为,到他那个年代为止,一切哲学都是独断的:它往前进行而没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现在必须批判,或叫做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的一般能力。他所使用的德语“批判”一词,实际上就是“考察”、“分析”的含义。
于是,康德写了“三种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批判,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
康德依靠“先天综合判断”来回答休谟对“归纳”和“因果”的怀疑;以自在之物或叫做“物自体”来解决、释宇宙及世界运动的内在规律;他以四个“二律背反”来试图化解理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但却证明了上帝并不存在且让自己陷入了矛盾之中。
黑格尔说,哲学史就是哲学。康德哲学,是欧洲近代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正因为其恢弘庞大,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黑格尔哲学和19世纪西方思潮。黑格尔哲学,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产生的。
不过,黑格尔很好地阐发了康德的“批判”思想,他用了自己一个词汇,叫“扬弃”。
所以,黑格尔哲学对于康德哲学来说,不是“线性”的继续和深入,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首先,他大大发扬了康德哲学中包含的关于“历史”的思想,不仅把宇宙、世界,而且把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也看做是发展着的“历史”;其次,他大大发扬了康德“二律背反”的思想,从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入手,通过对“否定之否定”的运动来阐释历史的演化和进步;再次,他抛弃了康德的“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概念,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于是,在黑格尔那里,一切都清晰了,运动是事物自身的运动,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内在的矛盾,这种运动、转化、否定、更新是完全符合唯一一种规律的。
黑格尔哲学里,充满了活生生富有生命力的辩证法。
遗憾的是,黑格尔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支配下实现的。因此,马克思说他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
关于黑格尔哲学,这里不多赘述。但其影响,要远远大于康德,以致形成了“黑格尔主义”。
《不列颠百科全书》说:“黑格尔主义是一个名称,指黑格尔的不朽思想体系所发展而成的各种哲学运动。”
这样的哲学运动,一般被划分四个阶段,一直延续到现在。
马克思哲学,即产生于上述运动的第一阶段中的 “青年黑各派”。这里也不详述。
19世纪,是一个较比以前更为“全球化”的世纪。
主要原因是——美国和俄国更多加入到世界活动中来了,世界似乎远比原来要大了;17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使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使社会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尖锐。
西方的一些思想史研究者称,这个时候,作为时代的反映,有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潮。
一种为“理性主义的”,“始于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稍有缓和后,传给英国的的哲学上的急进派,然后在马克思身上取得更深入的形式”。
另一种是“浪漫主义的”(按:感觉是没好意思用非理性主义这个说法),“从拜伦、叔本华和尼采演变到墨索里尼与希特勒”。
拜伦,在《唐璜》中,把一个民族假定成一个氏族,是共同祖先的后嗣,共有某种“血缘意识”,他主张必须有对血统和种族的信仰。
至于叔本华和尼采,则推崇“超人”统治,“意志至上”,鼓吹牺牲多数人,对“下等人”要学会在战争中实战暴虐和狡猾。对此,也不更多引证了。
关于希特勒和纳粹的思想。希特勒并为受过很好的系统教育,上过技工和中学,成绩都不太好;后来学过绘画和建筑,但不是在正规。
他还算认真地读些书,是在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之后,被关在兰茨贝格监狱的时候——他说:“兰茨贝格是国家出钱供我受高等教育的地方”。
他主要读的的是尼采、张伯伦、兰克、特莱斯克和卑斯麦等。
当然,最让他喜欢的,是尼采。
他说:“反正,意志力量胜过知识。如果上帝只‘认识’世界,而不是‘用意志造出世界’,今天仍是混沌未开。”
这个话,原话出自叔本华,尼采不断地重复。
也是在兰茨贝格,希特勒写了《我的奋斗》一书。他在书中多次说到:“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努力保持那些产生文化和创造高级人类的美与尊严的原来种族成分”。
这个思想,同样来自尼采。
他在这本书中,为纳粹党规定了奋斗目标——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境内外的日耳曼人。而且,这个国家里要确立元首——他本人——的绝对独裁权力。在元首身边的是一批承上启下的较为次要的领袖。
这种“超人”统治论述,毫不费力就可以在尼采的书中找到原型。
叔本华和尼采,也属于德国哲学。但很遗憾,他俩个人,与康德、黑格尔,包括谢林和费希特,都没有任何关联。
在这两个人的著作中出现的上述德国哲学家名字的文字,都是作者在各种花式地咒骂曾为其师的这几个人。
康德思想受什么重大事件的影响?康德哲学主张,是受法国革命思潮影响下,最终形成的。
如何理解康德的思想?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启蒙运动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义:
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
同时,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三大古老命题尽管没有答案,为什么还在讨论?哲学是关于爱与智慧的学说。西方的文字不科学,所以他们无法揭示人的奥妙。他们的爱是我爱。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而现实呢?国家有法律,民族有风俗。那有想怎么着便怎么着的事呢?于是整天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为他们的文字不科学,所以怎么也想不明白。
中文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人者仁也。我们讲究仁。仁从人从二,二人相爱曰仁。仁是种子的中心,做人要有种。
我这个字由丿、才、戈组合。丿是男00根的象形,才是智慧的象征,戈是武器。三形会意,便是我是一颗要出头的种子。种子的中心是仁,所以我生命的中心就是仁。
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我从仁爱中来,我亦将追逐仁爱而去。我的仁爱是什么,我的世界将是什么。
只要真正读懂中文,便读懂了哲学。西方所谓的哲学命题,在中文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中文比英文高级的根本原因。中文本身便是哲学著作。
如何评价康德的心理学思想?康德对心理学本身的贡献很少,但他的思想、言论对心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1)康德认为研究人的意识很困难。在对我们自己的经验进行观察时,经验已经起了变化。这样我们就不是观察我们的意识,而是将新的内容引进了意识,所观察的对象因被观察而改变。因此,经验的心理学应该根据对别人的观察而不是对自己的观察。
2)康德还认为心理学不能用数学。因为科学必须用数学处理材料,而心理现象只有一个时间变量,不可能用数学处理材料。
3)他对心理学的这种评价使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同时也使另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为了使用数学方法而使用数学方法,而不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考虑。
使心理三分法流行的人是康德。康德提出心理三分的理由是:认识。感情和意志三者之中任何一种都不是由其他任何一种派生的。
如何评价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着作,其中核心的三大着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着,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着。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为什么有人说康德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恕我孤陋,真有人这么说过吗?黑格尔、叔本华、剃利、罗素、海德格尔、波普等一大批哲学家和名人都评论过康德,不记得有谁这么说过。1860年以后的新康德主义流派有可能说这个话,如果是,也显然评价过高了——现代社会的基石是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和政治制度。从经济学说上,康德比不过亚当.斯密;从政治学说上,康德比不过洛克;从道德哲学上,康德比不过卢梭。当然,康德也很厉害,但以其一己之力,作为“基石”扛起现代社会,太勉为其难了。一,如何评价康德?《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可以作为参考——“伊曼纽尔.康德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由笛卡尔开创的唯理主义和由培根开创的经验主义新思潮,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他开创了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时代。他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工作对后起的一切哲学,尤其是对德国的康德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是2017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有意思的是,1970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里还有一句话——“因为他(康德)从来没有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曾经就这个话调侃——他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独身汉呢,还是个结了婚的人。”反正后来的版本里,这句话就没了。 (柯尼斯堡)
二,如果从现在说,康德可以不算是德国哲学家,而是俄罗斯哲学家——因为,他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1804年去世于柯尼斯堡,一生都呆在这个地方——最远的一次旅行是去了60英里之外的城镇。柯尼斯堡,就是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不过,当年曾经隶属过普鲁士。康德的一生,按照美国哲学家剃利的说法,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他不太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这一辈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755年取得大学学位,谋得柯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职位,到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这是第一阶段;从1770年到1804年去世,是第二阶段。他在这两个阶段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崇拜牛顿;批判莱布尼兹;写作“三大批判”。 (柯尼斯堡大学)
三,康德在大学期间,深受一个叫沃尔夫的年轻教授的影响。这个沃尔夫是唯理主义的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来源于这个老师。另外,康德对于牛顿的崇拜,也来源于沃尔夫。康德为谋求编外讲师的职位,写了三篇论文——一篇叫《论火》,论证相互作用的形体以均匀分布的可变精细物质为中介,这就是光和热的基体;第二篇叫《物理的单子》,把牛顿的思维方式和德国大学里流行的哲学方法加以比较;第三篇题目是《关于认识形而上学第一原则的新说明》,专门分析了充足理由律。康德担任编外讲师,最初讲授数学和物理学,还讲过火器、筑城学和自然地理。后来又讲逻辑、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这期间,他发表了几部讨论人种、风的性质、地震原因以及天体理论的科学著作,说明他对牛顿的崇拜以及对科学的热爱,绝非装装样子,更不是业余爱好。或许罗素是太卓越的数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也足够深奥,在罗素眼里,似乎对康德所有科学著作的水平,都不太以为然。四,康德后来有机会到柏林等大学任教,可能他对“诗学教授”这样职位不感兴趣,也可能宁愿呆在家乡过安静生活,他在编外讲师的岗位上干了15年。这期间,康德展开了对莱布尼茨唯理主义哲学的批判。他学生说,康德是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和鲍姆加登一并攻击的。1764,康德发表了《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明确性之研究》,着重批判莱布尼茨哲学应以数学为模式的观点。康德说,哲学与数学的方法不同;哲学不能像数学那样进行综合;它必须分析和澄清。康德在《把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这篇论文里,批判了莱布尼兹关于因果的观点。在题为《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唯一可能的依据》的论文中,批判了莱布尼茨的存在概念。1766年,康德写了《通过形而上学之梦解释的视灵者之梦》一书,讨论人具不具备了解这一世界性质的洞察力,指斥莱布尼茨主义者关于人的意志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1700年,对于康德来说是个分水岭的年份——第一,他终于被聘为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第二,他在读了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之后,惊呼把他从“独断的噩梦”中唤醒。在《通过形而上学之梦解释的视灵者之梦》一书中,康德的二元论倾向已经比较明显;他的教授就职论文的题目是《论感觉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进一步发挥了《梦》中的观点——他认为,感觉并非如莱布尼兹所说是思维的混乱形式,而是知识的一个来源,只不过它所认识的对象仅是“现象”,因为一切感觉活动都以显现在感觉能力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为条件,这些形式不是事物的客观特征或结构,而是“纯粹直观”。然而,虽然关于可感事物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事物本身一无所知。当然,人没有关于理智世界的直观或直接的洞察,然而,显现于他之中的某些“纯理智概念”,诸如可能性、存在、必然性、实体、原因,使他具有某种关于理智世界的描述性知识。通过这些概念,他可以得到“用以衡量其他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型。这种原型赋予人一种关于理论和实践秩序完善性的观念:在理论上,这是关于最高存在,即上帝的观念;在实践上,这是关于道德完善性的观念。 六,必须把康德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来观察——把康德哲学,看作是西方近代哲学史的一环。西方近代哲学,最早是由笛卡尔开垦并播种的。生长出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物——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尽管品种不同,但它们发展趋势一致——围绕的核心问题,都是人的思维和知识问题——思维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思维何以能获得知识?知识何以可靠。到了休谟,情况有些不妙。罗素说,休谟智商太高。他对“归纳方法”的诘难,把经验主义推入了死胡同;其实,唯理主义也遇到了瓶颈——不解决方法问题,以前的讨论似乎都站不住脚了——休谟说,你们不告诉我如何解决方法问题,我只能得出不可知的结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梯利说,康德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宿命论、无神论以及唯情论和迷信。”这就是康德面临的任务。 七,康德1770年担任教授之后,沉寂了11年。他在冥思苦想,于是从1781年开始,进入了他的“三大批判”时期。康德迫切地需要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要研究普遍和必然的知识的可能或不可能、来源、范围和界限。他认为,以往的哲学是独断的——它往前行进而沒有预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因此必须批判,以便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的一般能力。为此, 康德写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考察理论的理性或科学;《实践理性批判》(1788),考察实践的理性或道德;《判断力批判》(1790),考察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或艺术和自然中的目的。 八,康德三大批判的理论前提,是把真正的知识规定为普遍和必然的知识。 他同意唯理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在物理和数学中有这样的知识。他又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知识不是关于事物本来状态的知识,而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即关于感官所感受的事物的知识。因此,他把唯理主义的形而上学(宇宙论、神学和心理学)排除在外了。 他还同意经验主义者的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者,感觉是知识的材料;同意唯理主义的观点,认为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不能得自经验——感觉提供知识的材料,心灵按照由它的本性所形成的必然的方式予以整理。因此,我们有关于观念的秩序的普遍和必然的知识(唯理主义),这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怀疑论),知识的内容来自经验(经验主义)。但是,心灵思维它的经验,按照它先验或固有的、即唯理的方式来思考这些经验(唯理主义)。 “物自体”是存在的,我们能够思维自在之物,只是不能象认识经验世界的事实那样认识“物自体”。如果不是因为有道德意识或实践的理性,就不能回答、甚至无从讨论这样的问题,诸如和有因果关系的时空秩序不同的一个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自由和不死。 九,康德哲学的深刻之处,体现在他的四个二律背反上。对类似悖论的论证结论,最终肯定是摧毁对神的存在的一切纯理智的证明——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康德哲学的真正内在矛盾,是他的核心概念“先天综合判断”与物自体的对立。 康德认为,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但是,不是每一个判断都是知识——判断往往是综合的,但并非所有的综合判断都给人以知识——比如说,所有树木都是植物——这是一个综合判断,可是没有给人以新知识。这是因为,有些综合判断来自经验。他说,这种判断缺乏必然性——理性不象迫使人承认数学命题那样,迫使人承认这种判断。这种判断又缺乏普遍性——不能因为某些物体具有某种特性, 而说一切物体都有。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断或后验的判断,是不科学的。 他说,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导源于感觉或知觉,而是在理性、在知性中有其渊源,不靠经验(并在这个意义上先于经验),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而且永远如此。因此,一个判断要给人以知识,它必须是先验的。 他说,知识存在于先验的综合判断里面。分析判断总是先验的。在科学中要求必然的确实性,只有在先验的综合判断中,这种确定性才是可能的。 康德说,沒有综合的心灵,就不能有综合的判斯;沒有知觉空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空间的判断;没有根据因果来思维的心灵,就沒有关于因果的判断。据此,他认为知识当然有可能性和确实性。他说,休谟否定知识的可能性,那不过是一种“愤慨”。 但是,康德又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越经验,或者拥有关于超感性的东西、关于物自体、关于事物脱离其影响的本然状态的知识。作为感官所不能认识的某种东西的物自体,是一个极限概念,它对感官说:这就是你的界限,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是你管辖区域的终点。你只能认识现象,而非现象界,即本体界、理智可以思维的世界,是你不能达到的。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其实就是外部的客观物质世界,对这个世界,不能彻底认识它,但可以思维它。 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与物自体是什么关系,康德没说,大概说也说不清楚。 十,在康德之后,形成了早期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两个重要流派。何以至此,大约与康德哲学的开放性有关——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个人所偏爱的哲学倾向,自由地重构它的综合。康德体系,既是强调经验对于知识产生的作用的英国经验论(表现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思想之中);又是牛顿的科学方法论;以及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强调心灵作用的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先验论(或唯理论)之间的一种调和或结合。它在不同起源和性质的因素之间建立了综合,这使得研究者可依自己先人为主的想法来看待它。于是,康德主义中,有了把批判哲学认作一种认识论,或关于(科学)知识和方法论的纯理论;有了把它认作形而上学批判理论,或关于存在(终极实在)性质的理论;还有了把它认作与伦理学(在行为领域)平行的规范或价值性反思的理论。这些类型,分别被称作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的和价值论的康德主义。后来,认识论的康德主义包括像经验论的康德主义这样一些不同的立场,扎根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研究之中;马尔堡学派的逻辑学康德主义强调逻辑的本质和运用;还有奥地利人A. 里尔的实在论的康德主义。形而上学的康德主义,则从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验唯心论发展为实在论,在批判哲学中看到一种实质上是归纳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以适应现代科学的成果。最后,价值论的康德主义研究价值理论。最为明快的,是康德的第一代弟子黑格尔,他迅速跳出了康德哲学,但在其二律背反等精华思想基础上,发展了辩证法。关于康德的后学,罗素的一段话很精彩:“‘物自体’是康德哲学中的累赘成分,他的直接后继者们把它抛弃了,从而陷入一种非常像唯我论的思想。康德的种种矛盾是那样的矛盾:使得受他影响的哲学家们必然要在经验主义方向或在绝对主义方向迅速地发展下去;事实上,直到黑格尔去世后为止,德国哲学走的是后一个方向。”
(图片选自网络)